9 月 2022

不用加油、无需充电,3分钟“喝”满氢气,就能一口气跑上600公里,且全程零碳排放,连“滴”出来的水也能直接饮用。 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步入新能源“快车道”,作为新能源汽车构成之一的氢能源汽车,开始在汽车产业版图上“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10561辆,已成为全球燃料电池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长安深蓝、北汽福田、现代汽车等车企带来了多款氢能源汽车,引起广泛关注。   9月16日,位于武汉经开区薇湖路的雄众加氢站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武汉也正发力。今年以来,仅中国车谷武汉经开区,就新增20台氢能源公交车、10辆氢能源环卫车投入运营。东风公司、国氢科技、武汉理工氢电、康明斯、雄韬氢雄、众宇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推动武汉汽车产业在氢能赛道上超前卡位。 八大核心技术 武汉掌握了六项 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2号园区,氢动力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氢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测试。 “我们已经自主开发出了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H2·e,即将开展示范运营。”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乘用车,被视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由于技术门槛高,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丰田Mirai、现代NEXO两款量产车型。从2020年开始,上汽、广汽、一汽、长安等国产车企纷纷加码布局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9月16日,位于武汉经开区薇湖路的雄众加氢站 为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高点,2018年,东风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经过3年多攻坚,自主开发的东风氢舟H2·e,加氢3分钟,续航里程能达到500公里,百公里耗氢量仅为0.751千克。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认为,整车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东风已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自主可控。自主研发的80千瓦燃料电池系统,成功搭载在东风股份的12吨、18吨轻型商用车上,即将开展示范运营。   据悉,“十四五”期间,东风还将开发300kW级以上氢燃料电池产品,实现燃料电池技术行业领先与整车规模化示范运营。   不仅整车企业加速“氢装上阵”,在武汉经开区,产业链上的关键配套企业,也纷纷抢占先机——武汉理工氢电,全球第五大膜电极生产商,自主研发的CCM型膜电极,占据国内自主燃料电池市场主要份额,并出口至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国产膜电极对国际垄断的反向输出。目前,武汉理工氢电正投资2亿元启动新基地建设,将年产能扩大5-6倍,达产后可同时满足1万至2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   众宇动力,国内极少全面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企业之一,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堆,功率覆盖范围从30瓦到150千瓦,正在为备用电源、汽车、船舶、大型电站等各领域用户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众宇正在武汉经开区新建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完成后将实现年产20000台电堆、10000台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能力。   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质子膜生产线已正式投产,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目前,年产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5000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生产线正加快建设,打造国内最大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工信部列出的氢能汽车八大核心技术,武汉掌握了其中六项。目前,武汉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汽车产业示范基地。”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李林清说。   从交通出行到物流配送全面布局   氢能源汽车一头连着制造业,一头连着应用端。在产业端发力的同时,武汉也正大力推广应用端。   今年3月,在已运行21辆氢能源公交车的基础上,武汉经开区又一次性“上新”20辆氢能源公交车,覆盖4条公交线路,氢能源汽车应用场景进入规模化示范阶段。   “不仅噪音小,动力也很强劲,起步比油车快。”271路氢能源公交运行已有数月,该车司机介绍,除了零排放、零污染,氢能源公交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两天加一次氢气,每次15分钟加满,可以跑350公里,相比电动公交每天都要充电,一次要充两三个小时,出行效率高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公交车辆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全部来自车谷企业——众宇和雄韬。其中,14辆搭载了众宇TWLQ系列燃料电池系统,可实现零下30℃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   除公交车外,眼下,在物流车、环卫作业车、渣土车、绿化养护车、通勤车等领域,武汉也正在发力,力争到2025年,在市内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氢能环卫作业车,即将上线。8月26日,10辆18吨氢能源环卫车亮相武汉经开区,从整车到燃料电池系统,均为“武汉造”。这是武汉环卫领域首次应用氢能车辆,将投放至军山新城区域,进行清扫保洁和垃圾运输等作业。   氢能重卡,投入运营。雄韬氢雄与三一集团联合开发的31吨氢能自卸车,服务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已运行近1万公里,实测氢耗12kg/百公里。   在氢能物流车领域,由国家电投牵头的湖北氢能交通运营平台——湖北氢动力,已与东风股份、东风商用车签订协议,将购置221台氢能源汽车,包括物流车、冷链车、重卡牵引车等,以市场化方式,租赁给盒马、京东等物流企业,在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及中欧班列(武汉)沿线进行规模化商业运营。预计四季度分批次投入运营。   大规模应用 仍任重道远   尽管有资源优势,也有技术优势,但武汉氢能源汽车实现规模化发展,眼下仍面临不少难题。   难题之一在于燃料电池成本过高。目前市场上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在5000元至6000元/千瓦,“仅电池成本可以买一辆宝马了”。刚刚上市的国内首款氢能源乘用车——长安深蓝SL03,售价高达70万元左右。   难题之二在于加氢站基础设施不足。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加氢站最多的国家,共有255座加氢站,但正常运营的也只有183座。武汉已建成7座加气站,真正运营的很少。这与遍地开花的加油站无法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快速发展的充电桩相比。   对此,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起步期,武汉集聚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这一阶段应继续深耕技术领域,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据悉,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目前武汉市经信局已出台16条政策,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   政策重点鼓励研发企业,对牵头承担氢能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企业,按照国家拨付资金的50%给予最高5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加快培育氢能龙头企业,对于武汉市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含)以上的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每年按照核心零部件销售收入2%—5%的比例,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超额累进制阶梯奖励。   声明: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

Read MoreRead More

“2022年,被认为是我国向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快速迈进的一年。建立和完善更加高效的产业链协同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关键环节的突破进展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落地,成为主要的带动力量。” 9月13日,未势能源的母公司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控股”)与上海德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龙集团”)、天津立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本能源”)正式签署氢能生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 这意味着未势能源的氢能产业生态布局 根据协议内容,在氢能产业领域,三方将重点依托长城控股、德龙集团、立本能源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打造国内外创新领先、具有显著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氢能产业生态。 其中,包括在氢能装备、氢气制备、氢储能、气/液态氢制备运输、加氢站建设、零碳物流等相关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将共建“氢能零碳运输服务平台”,联合推广不低于5000台氢能装备,共建“碳交易体系和产业研究院”等,逐步构建碳交易模式下完整的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生态闭环。 扩大氢能“朋友圈”加速产业链生态闭环 这次合作协议的签署也意味着未势能源通过更高层面布局,在以扩大氢能“朋友圈”,打通长城氢能产业“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的方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当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情况来看,氢能端要比燃料电池端面临更大的挑战,氢能端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制氢、储氢和运氢三个方面。相比于燃料电池领域的产业化节奏,氢能端的进展相对缓慢,只有突破氢能端,才能实现氢车落地应用的可持续性。 这次协议签署的一个显要特点是三方把氢气的制、储、运、加放在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产业链协同在氢能端打开一个缺口,为氢能应用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合作协议重点提出结合德龙集团在焦炉煤气制氢资源方面的优势,采取焦炉煤气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并重的策略解决制氢难题;提出共同开发大容量高密度Ⅳ型储氢瓶等高压气态储氢装备、加氢站用储氢系统解决储氢难题;并寻求向液氢等前瞻性的储氢技术方向突破。 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初期,存在“千车易得,一站难求”的情况,加氢难的问题愈加凸显,要想打造氢能生态链闭环,加氢站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在合作方中,立本能源具备危化品经营与危险品道路运输资质,主营业务涵盖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液化天然气贸易等。可以有效地整合背后的资源优势解决加氢难题。 现阶段,立本能源与中石化等能源领域相关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通过模式创新快速布局京津冀、河南、山东、内蒙、江苏等市场。同时,立本能源还与中石化共同成立中石化瑞达(天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建设,目前已建成天津市首批两座综合能源站,第二批项目即将动工。 立本能源的加入有助于解决加氢站难题。未来长城控股与立本能源将共同推进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构建城市级或区域级氢能源交易与服务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未势能源的这一步动作,可谓真正的“链合+共赢”,其完整的氢能制、储、运、加、用的产业生态闭环蓝图也呼之欲出。 聚焦场景落地打造标杆示范效应 事实上,未势能源打造氢能产业链生态闭环背后的逻辑并不只限于眼前的项目,而是着眼于以精品运营场景闭环为单元,形成有效的示范推广效应。 作为首家进入国际氢能委员会的中国汽车企业,长城早在2016年便开始组建世界级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技术研发团队。未势能源作为长城控股集团新能源板块重要布局之一,已构建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旗下“上燃动力”拥有超20余年的品牌底蕴与技术积淀,在拓展多元化场景应用及示范推广方面,已实现产品、技术与品牌深度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链主”型发展模式。 此次与“德龙钢铁”的联袂,也可见未势能源从能源端到应用端的全链条模式。合作协议中,长城控股与德龙集团将共同“构建零碳运输服务平台”,计划联合推广5000台氢能装备。 从平台到装备的深入合作,也验证了未势能源集“原材料开发+产品研发、生产+核心技术攻关+氢能装备检测+应用场景落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2008北京奥运会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项目) 更值得一提的是,未势能源在特定场景推广及示范应用方面,积累了20余年的丰富运营经验,包括前期“上燃动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世界级重大活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再到近期的雄安新区百辆氢能重卡、上海临港氢能公交、内蒙古首台氢能环卫车,以及和携手蠡湖集团、大连海事大学、海大清能船舶共同开发“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交通艇—蠡湖未来号”、联合爱情地产打造中国首个社区热点联供项目等,已经覆盖乘用车、重卡、客车、轨道车辆、船舶、热电联供六大应用领域,这为扩大氢能应用场景范围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未势能源百辆氢能重卡示范项目) 当前,“减碳”是全人类的使命,尤其在全球能源战略转型及中国“双碳”时代和燃料电池示范应用落地的阶段,未势能源联手上下游资源,打造产业链生态闭环,是责任与智慧的使然,也是实现“零碳”未来急需的产业联动。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长城控股和德龙集团还将共同构建及运营氢能产业研究院,针对行业趋势、政策制定、前瞻研究、节能减排措施,共同展开产业研究。协同开展碳交易、碳中和路径分析、优化和评价,以氢能源应用为核心,在钢铁、交通等领域进行碳排放计算框架和碳减排量方法学研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化。...

Read MoreRead More

9 月 15 日消息,近日,据中石化新闻办报道,广西首批商用氢燃料汽车在南宁的中石化新阳 " 油气氢电服 " 综合加能站正式交付使用,一共 4 辆,这意味着广西将全面推动氢燃料化商业运用。 据小雷了解,该款商用氢燃料汽车 5 分钟就能加满氢,从而实现 400 公里的续航,这种补能速度其实与现在的油车并无太大区别。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中石化已经在全国建成了 83 座加氢站,仅在广西就建成了 5 座加氢站,这代表广西的氢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正加速推动氢燃料汽车商业化落地。 (图片来源:中国石化集团官方网站) 当然,广西之所以加快布局氢能源,主要是因为氢能源的优势。从排放物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将氢转化为电能,排放物仅有水,是现阶段真正能够实现 " 零污染、零排放 " 的新能源汽车。 其次,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能速度也快,与加油并无太大区别,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车子加满氢燃料,实现几百公里的续航,这是目前电动汽车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如此,从理论上看,氢的燃烧效率是汽油的三倍,这代表氢燃料的动力性能要更强一些。所以现阶段不止是国家,就连一些车企也在针对氢能源展开布局。 不过,由于氢能源布局较晚,其发展规模和技术都要比电动汽车要落后很多,再加上目前加氢站的数量较少,买一台氢燃料汽车其实要比电动汽车更有里程焦虑。因此,现阶段来看,虽然氢能源算得上是真正的 " 新能源 ",但是由于氢燃料技术、基础设施匮乏,短时间内很难全面普及。 另外,目前消费者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接受程度并没有电动汽车高,所以现阶段推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不过,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大的。 声明:本网站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

Read MoreRead More

“‘氢冶金’是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沿性技术,氢能标准化将推动氢冶金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为将清洁的氢能引入冶金行业,引领我国氢冶金工艺高质量发展、氢冶金技术标准化和钢铁行业绿色转型,9月2日,在河北崇礼举办了首届世界氢冶金技术交流大会,并成立了氢冶金标准联合工作组。 会上,国内外氢冶金领域院士、专家、行业组织和企业代表,围绕如何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引导和规范钢铁行业氢冶金领域标准化工作,以及如何开展氢能及氢冶金技术研究、工程项目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介绍说,“氢冶金”是氢能在钢铁领域的重要应用,是促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 为将钢铁行业综合优势转化为低碳发展的技术优势,河钢集团把氢能开发利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进了低碳冶金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与突破。 据介绍,早在2019年11月,河钢集团与意大利特诺恩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以旗下子公司河北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宣科技”)为承载平台,实施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 2021年5月,河钢集团启动了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这是我国首次采用焦炉煤气‘自重整’制氢方式生产高品质直接还原铁。”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经理路鹏介绍说。 今年3月,河钢集团成立“氢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课题组,张宣科技承担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在连续攻关中取得多项新突破。 “我们前期利用焦炉煤气做还原气,使用富氢气体直接还原铁。后期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电解水制氢做还原气,实现了非化石能源冶炼。”路鹏介绍。 在氢能产业化利用上,张宣科技开展了多项氢冶金关键技术攻关。“我们突破了氢冶金竖炉球团制备及其冶金性能、氢气气基竖炉还原工艺技术及装备等全流程氢冶金技术瓶颈,实现了氢冶金气基竖炉工艺中二氧化碳的捕捉、分离与高效回收利用。”路鹏表示。 冶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近20%。如何通过工艺改造实现钢铁行业指数级减碳变化?富氢还原是减少碳足迹的有效举措之一,长流程变短流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在焦炉煤气中,除了含有55%至65%的氢气成分可以直接利用外,含有大约15%的甲烷最终在反应竖炉内被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作业长吕志敏介绍。 吕志敏还表示,“高炉+转炉”是传统的长流程工艺,而“氢气直接还原竖炉+电炉炼钢”是短流程生产新工艺,它将实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粉尘排放分别减少约70%、30%、70%、80%以上。这与同等规模的传统的“碳冶金”相比,“氢冶金”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60万吨。 氢能作为还原剂,不仅为我国冶金行业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从长流程向短流程的过渡,还为解决原料和废钢问题探索出新方案。 如今,“氢冶金”已成为河钢集团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并以此引领钢铁行业迈入“以氢代煤”冶炼“绿钢”的时代。 “未来,河钢还要依靠科学技术,加大氢冶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争做氢冶金和减碳行动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为世界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于勇说。 声明:本网站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Read MoreRead More

未来,汽车市场到底是纯电车的主场,还是氢能源车的主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石油和环境形势的日渐恶劣,燃油车正在悄然退出市场,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纯电车风头正盛,据乘联会提供的零售数据来看,在一众新能源车型当中,纯电车占零售市场的主要力量,其中今年1-7月份累计零售量高达2107134辆,累计同比达106.9%。 反观油车,据内燃机工业协会给出的资料来看,其1-7月内燃机累计销量为2540.77万台,虽然总量比纯电车高,但是其同比下降了12.29%,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来看,似乎纯电车已经把握了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场,但是你们别忘了,除了纯电车以外,还有一个堪称史上最清洁能源的氢能源! 至于目前氢能源车为什么没有崭露头角,这和市场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当然,其中还包括氢能源车在技术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咱们目前市面上能看见的氢能源车,其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比方说丰田的Mirai,据丰田海外官网给出的信息来看,其起售价为49500美元,换算为人民币约为343203元。   再比方说长安深蓝SL03,它的氢电版更是高达69.99万元,可以说,昂贵的价格遏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氢能源汽车的造车成本比油车、电车都要高,不仅如此,其中氢气的提取难度也是氢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不过近日据相关报道称,电解水制氢获得了重大突破。   众所周知,氢是整个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只要好好利用,不仅可以减缓各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目前主流的两种制氢方式分别是①蒸汽甲烷重组②电解水   由于电解水的生产效率不太出彩,目前世界上大约95%的氢气都是通过第一种方式生产得来的,但第一种制氢的方式可以说是得不偿失,虽然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对甲烷进行加压加温,但这制氢过程却要损失很多东西,它不仅要用到化石燃料,而且其还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长远来看,蒸汽甲烷重组制氢的这个方法是不太可取的。   此前电解水的效率虽然不高,但是国外一家名为Hysata公司不久前找到了解决办法,其名为“毛细管联合电解装置”是它们此次的研究成果,该装置解决了电解过程中电解槽的阻力来源。 普通电解装置的原理是:将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同时浸泡在电解液中,此时在电解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因为气泡是不导电的,电解液就不能很好的与电极进行接触,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阻力来源,其制氢效率也由此下降。   毛细管联合电解装置的原理是:它不让电极与电解液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个多孔亲水的电极分离器将电解液直接吸收上来,以此来规避气泡的产生,提高制氢的效率。 据Hysata公司表示,使用这套“毛细管联合电解装置”,其制氢效率能提高到98%,由此可见,如果这套装置广泛流行,电解水将会成为未来最主要的制氢方式,而且由于其独特的制氢原理,它的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也会由此降低。   到那时,是不是氢能源车就会抢占纯电车的“先机”,成为市场的宠儿呢? ...

Read MoreRead More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要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规划建设领先的氢能港口。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于2022年6月发布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上海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依托临港新片区“国际氢能谷”,建设临港氢能高质量发展实践区。本次印发的若干政策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氢能产业发展,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而制定的。 若干政策提出,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上海将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   声明:本网站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Read MoreRead More

On August 23 local time,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Justin Trudeau and German Chancellor Scholz signed a "Joint Statement of Intent" in Stephenville,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calling on the two countries to invest in hydrogen energy and establish a "trans The Atlantic Canada-Germany Supply Corridor", Canada...

Read MoreRead More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8月24日消息,山西省发改委印发关于成立山西省氢能产业联盟的倡议书,其中提出,推动氢能产业示范应用。 发挥山西省氢源富集、应用场景丰富和整车制造优势,推进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探索符合山西特色、多能互补的氢能产业商业化路径。 根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占比中将提升至10%,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此前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氢能源车优势明显,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相比其他动力类型的汽车,氢能源汽车有着零排放、加氢快、续航长、寿命长的优势。 我国已陆续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划氢能发展道路,同时对氢能源车的相应补贴力度不减。“十四五”规划将氢能产业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在国家层面政策的指导下,我国38个以上省市地区已经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 声明:本网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Read MoreRead More

8月11日,以“低碳引领 氢晋未来”为主题的一汽解放&晋南钢铁——解放氢燃料电池车交车仪式在山西曲沃隆重举行。一汽解放深入与链上企业合作,携手晋南钢铁等优秀企业,围绕光伏制氢+储氢+加氢站建设,加快推动氢能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落地,为加速“双碳”目标实现、强大中国汽车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交付的解放氢燃料6X4牵引车,是为钢厂内短驳量身打造,可实现“零排放”“零燃油消耗”,并具有加氢快、长续航、低噪音、低氢耗、高效、高可靠性等显著特点,完全满足钢厂内全天候运输需求。氢燃料电池车辆的批量投放将进一步打通氢能产业链,提高钢厂综合经济效益,为打造零污染A级绿色钢厂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一汽解放持续加大清洁能源产品的科技投入,产品覆盖纯电动充换电、氢燃料电池、油电混合动力三条技术路线,产品线囊括重、中、轻、微、客五大系列,应用场景涉及钢铁运输、港口作业、市政环卫、铁路货场等多个场景。 面向智慧绿色钢厂建设的美好前景,一汽解放将联合挚途科技,提供多元化的无人驾驶产品解决方案,与晋南钢铁、百度人工智能共建智慧城市生态圈,助力推动安全、可靠、高效的无人驾驶智能化工厂、物流智慧交通大巴等标杆工程落地,加速产业链向新四化转型。 面向未来,一汽解放将不断厚植新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拟在2025年实现高效电堆集成、70MPa高压储氢等关键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应用,2030年实现膜电极、双极板全自主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行业领先;继续秉承“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方针,牵手行业头部企业构建最优业态,为用户打造更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的新能源产品,以合力推动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

Read MoreRead More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