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
氢能企业需要把握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氢能项目。
此外,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 氢能市场外资规模持续扩大
业内普遍认为,在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鼓励国外产品进入虽然会对产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 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早在2020年11月,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就与张家口交投集团共同成立了张家口壳牌新能源公司,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2万KW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用来支持张家口市和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发展。
2021年7月,宝武集团宣布与霍尼韦尔国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者将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标方/小时的制氢站,制取的氢气用于宝武集团钢铁生产线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2021年9月,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氢能中国总部落地上海临港,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底投产使用。
车企方面,2021年6月,丰田和亿华通签约成立了“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将在北京经开区开工,投产后预期目标产能达1万台。现代汽车集团也在加速在华氢能布局,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积极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该公司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将在今年下半年竣工投入生产。
氢能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氢云链数据显示,已有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项目数量超过140个,合作的国内企业超过百家。
- 加快自主化步伐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一方面,外资进入有助于弥补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倒逼国内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制造的‘鲶鱼效应’,有利于加快完善国内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在基础材料,如质子交换膜、扩散层,以及一些核心尖端零部件领域的自主化程度不高。
与国外一流水平差距明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孙传旺
“引入外资虽然会挤占本土企业一定的市场与资源,但在市场总体量较小、规模化成本较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背景下,外资进入有益市场发展,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本土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等。”
-
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 开放合作”是全球氢能产业长期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国氢能企业应主动寻求研发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宋清辉认为,氢能企业需要把握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氢能项目。此外,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氢能市场外资规模持续扩大
孙传旺表示,外资氢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堆、系统与加氢站、燃料电池等领域,但这些领域的规模化发展也需要补贴的扶持,长期享有“白名单”保护的本土企业在定向保护取消后,应加快技术突破与成本压缩,深挖核心力量获得行业认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氢能产业的成熟需要从制氢、储运、加氢站、电池应用等各个环节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在突破产业瓶颈的同时,还应从行业层面上统筹上下游环节,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孙传旺建议。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