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el for hydrogen energy vehicles is hydrogen. The hydrogen fuel engines and hydrogen-mixed fuel engines used are all hydrogen fuel engines, and both use hydrogen. By making corresponding modifications to the current gasoline engines, they can burn hydrogen. Introduction to Hydrogen Energy...
Read MoreRead More
June 2022
氢能源汽车加的燃料是氢气。采用的氢燃料发动机和掺氢燃料发动机的均属于氢燃料发动机,都是是用氢气的,通过对当前的汽油发动机进行相应的改装,进而能够燃用氢气。 氢能源汽车介绍 氢能汽车,顾名思义,是以氢作为能源的汽车,将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以推动车辆。 氢能汽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氢内燃机汽车是以内燃机燃烧氢气(通常透过分解甲烷或电解水取得)产生动力推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是使氢或含氢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力推动电动机,由电动机推动车辆。 氢能源汽车的发展 多家公司都有研发氢气车,资金有来自私人及政府,但福特汽车已经放弃,并将资源投放于纯电动车上;雷诺-日产联盟在2009年宣布停止研发氢气车;通用汽车公司在2009年10月宣布减少在氢气车的研发,原因是认为氢气车距实用化还有相当距离2009年,日产在日本发起新FCV计划,之后在10月,日产、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现代集团、丰田、戴姆勒、雷诺、起亚汽车发表联合声明,将研发燃料电池车。2011年,现代集团发表其Blue燃料电池车。 氢能源汽车的优缺点 其优点明显,体积小、容量大、无污染、零排放,与普通化学电池相比,燃料电池需要补充氢气,做得最好的是丰田、本田、现代等都有大量生产的燃料电池车上市。 与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更为方便,因为它能补充燃料的时间将需要3分钟到5分钟,不像电动汽车充电几小时,即使最快的充电速度也需要半小时以上。 氢燃料电池虽然不是一项新技术,因为在60年代,氢燃料电池已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但是研究速度慢,投资大,产品少,成本高,市场小。 汽车燃料的介绍 燃料通常指能够将自身存储的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燃烧)转变为热能的物质。目前汽车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汽油和柴油。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汽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石油资源逐渐匮乏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各种代用燃料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内开发使用的发动机代用燃料包括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甲醇、乙醇、生物质燃料、氢气以及二甲基醚等。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
Read MoreRead More摘要:空中客车与CFM国际公司合作研究氢燃料技术。 空中客车近日与国际发动机公司(CFM国际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一架技术测试飞机,计划于2025年左右共同启动一项氢示范项目。 空客中国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旨在对氢燃料发动机进行地面和飞行测试,为2035年前将一款零排放飞机投入使用做好准备。示范项目将使用一架装有第五台发动机(一台使用氢燃料的传统燃气涡轮发动机)的A380测试飞机作为飞行测试平台,测试机机身后部还将安装四个由空中客车在法国和德国的工厂准备的液氢罐。空中客车将制定对氢推进系统的要求,监督飞行测试,并在巡航阶段以A380为平台对氢燃料发动机进行测试。 CFM国际公司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和法国赛峰集团联合组建的一家合资公司,过去曾开发短程、中程和远程飞机的发动机。在绿色发展这一问题上,欧美联手攻关。 据悉,为了能够采用氢燃料运行,CFM国际公司将对GE Passport发动机的燃烧室、燃料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改造。该发动机在美国组装,因其物理尺寸、先进的涡轮机械和燃油流动能力而被该项目所选用。它将被安装在飞行测试平台的后机身段上,以便对发动机的排放(包括尾迹)与为飞机提供动力的发动机的排放进行独立监测。CFM将在A380飞行测试之前完成大量的地面测试。 空中客车首席技术官Sabine Klauke表示,这是空中客车自2020年9月推出ZEROe概念以来(当时空客展示了三款可以实现零排放飞行的概念机),为开启氢动力飞行新时代而迈出的最重要一步。通过利用美国和欧洲发动机制造商的专业知识推动氢燃料技术向前发展,这一国际合作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即零排放飞行是大势所趋。 记者了解到,这一示范项目的背景是,CFM与空中客车均希望兑现他们在2021年10月签署“航空运输行动小组”目标文件时做出的承诺,即通过按照雄心勃勃的既定时间表,开发和测试实现零排放飞机所必需的技术,到2050年实现航空业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声明:此信息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方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
Read MoreRead More6月13日,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促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商务厅、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合作印发《江苏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第六条提到,要加大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消费。 为实现该目标,将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支持“融资租赁”“车电分离”“电池银行”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支持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重型卡车、船舶、港口设备等领域,加快推行LNG、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动力替代。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
Read MoreRead More近日,由三峡集团长江电力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二研究所合作研发建造的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省中山市正式开工建造。 这是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 “三峡氢舟1号”是以氢燃料为主、辅以磷酸铁锂电池动力的双体交通船,采用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其制造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氢能源技术在内河船舶上的探索与研制,助力我国氢能船舶产业发展。 “三峡氢舟1号”采用钢铝复合结构,总长49.9米,型深3.2米,设计吃水1.85米,采用全回转舵桨推进,氢燃料电池额定输出功率为500千瓦,最高航速达每小时28公里,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建成后主要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大坝、葛洲坝之间交通、库区巡查、应急等工作。 氢能具有无污染、效率高、可循环利用等优势,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长江电力积极探索推进氢能在船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为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转自:国资委网站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
Read MoreRead MoreRecently, the first domestic inland hydrogen fuel cell powered workboat, "Sanxia Hydrogen Boat No. 1", jointly developed and built by China Three Gorges Group Yangtze Power and 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s No. 712 Research Institute, officially started construction in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hree Gorges Hydrogen...
Read MoreRead More作为在元素周期表中排位第一的氢,是最轻的气体,也是宇宙中最多的物质。在宇宙的普通物质中,大约75%为氢。 其中最惹人关注的是,氢燃烧之后的惟一产物是水,没有任何污染。因此,氢能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 一、“万众瞩目”的氢能 2020年,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了“3060”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氢能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能源安全战略。国际氢能委员会近期发布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根据2017年麦肯锡研究公布的《2050年氢发展蓝图》,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政治和商业势头。 二、风口之下,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加氢站建设正势如破竹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全球氢能发展正步入快速产业化阶段。加氢站是氢能产业重要的基础设施。当前,加氢站在全球的建设正势如破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659座加氢站投入运营,分布在33个国家或地区。2022年,全球范围内更预计将新增252座加氢站。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截至目前,我们国家累计已经建成264座加氢站,广东省是目前加氢站最多的省份,已建成50余座,山东拥有28座,数量暂居全国第二,江苏、浙江两省份均建成21座,居全国第三。此外,从资源、周期和投资等方面考虑,油氢合建站成为主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在建和建成加氢站共243座,其中,油氢合建站的占比超过了50%。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此消彼长 受大环境和政策影响,全球各国陆续推出了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新能源汽车正快速的“挤压”着燃油汽车的“生存空间”。 近日,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投票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到2035年在欧盟27国禁售燃油车的建议,欧洲议会全会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安排对这一建议进行表决。 事实上,提出“禁售燃油车”的不仅限于欧盟地区,我国的海南省也曾提出将在2030年全方位禁售燃油车。而车企也陆续推出了停售燃油车时间表,比亚迪在 4 月 3 日正式宣布已经在 3 月停产燃油车,成为了全球首家停产燃油车的汽车企业。 从销量来看,4月国内车市销量为104.3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但新能源车却逆势翻盘,4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1.2万辆,同比增长43.9%。 德国宝马集团首席财务官尼古拉斯·彼得日前表示,在今后数年内,中国都将是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 ◊政策+投资双管齐下 能源科技革命是历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当前在世界经济低迷,缺乏强有力带动产业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把氢能作为未来产业进行规划和发展,并逐步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通过加强顶层发展政策指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建设,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双碳”背景下,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体系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核心目标。从政策方面,国家除了今年重磅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外,近三十个省份及直辖市也陆续发布了氢能发展相关政策方案。 5月10日,《嘉兴港区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上海市)发布,主要包括:设备厂房补贴、企业研发补贴、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开发补贴、行业标准制定补贴、加氢站运建设补贴、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项目补贴、氢燃料电池汽车购置与运营补贴、筹建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单项补贴最高可达4000万元。在政策扶持和“双碳”目标下,多方抢滩布局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大量项目批量上马,业内人士预计2022年底规模将超过万亿元。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测算,2022-2025年中国加氢站建设投资累总规模将超过125亿元。 风口之下,发展面临的问题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中国氢能产业也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 下面总结几点: (1)氢能相关行业,基础设施不足,全产业链技术成熟度不高,标准不统一,规模化储运难度大,储运成本高、效率低。 (2)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与日俱增,但国内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再加上政策优惠逐渐减少,涨价风波不断,消费者购买欲望不强,中国仍将是全球燃油车市场的主力之一。 (3)前期建设过高;以加氢站为例,有公开资料显示,不含土地费用,加氢站建设成本是1500万~2000万(根据加注能力的不同),其中,设备成本约占80%。 (4)石油作为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资源位置无可取代;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有新的油田被发现;此外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石油资源依然炙手可热;如今年5月,沙特阿美(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一。 (5)科普工作不到位;针对氢能经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性、适用性、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知识尚未普及推广,普通大众一知半解。 (6)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应用场景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 三、风口之下,加油站应对之策 ...
Read MoreRead More新华社柏林5月26日电(记者李超)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开展其上任后对非洲国家的首次访问,先后在塞内加尔、尼日尔和南非期间和这些非洲国家领导人探讨加强氢能领域合作。 24日,朔尔茨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与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共同出席记者会时表示,德国正在加快能源供应结构调整。 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大规模拓展可再生能源并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德国和南非共同开展绿色能源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拉马福萨当天同朔尔茨参观南非萨索尔公司时说,南非致力于清洁能源开发,萨索尔公司正在实施一项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大规模生产绿色氢能的计划,该计划预计每年将向欧盟出口1000万吨氢能。 这将成为南非同德国在绿色氢能开发、能源安全、创造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合作的绝佳机会。 ——拉马福萨 塞内加尔总统萨勒22日在首都达喀尔与朔尔茨共同出席记者会时表示,该国正在考虑同德国之间的绿色氢能合作。朔尔茨表示,德国不仅希望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同塞内加尔开展合作,天然气项目也是德国感兴趣的领域。德国和塞内加尔已经开始就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开展对话。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
Read MoreRead MoreXinhua News Agency, Berlin, May 26 (Reporter Li Chao) German Chancellor Scholz recently made his first visit to African countries after taking office, and discussed with leaders of these African countrie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hydrogen energy during his visits to Senegal,...
Read MoreRead More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 氢能企业需要把握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氢能项目。 此外,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氢能市场外资规模持续扩大 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涉及多个氢能产业链环节。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政策鼓励叠加氢能产业不断发展,让外国企业在我国寻求氢能产业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已经接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 业内普遍认为,在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鼓励国外产品进入虽然会对产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正式发布,外资企业进军国内氢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丰田、现代、日产、壳牌等多家外企纷纷在国内投资布局氢能项目。 早在2020年11月,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就与张家口交投集团共同成立了张家口壳牌新能源公司,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2万KW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用来支持张家口市和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发展。 2021年7月,宝武集团宣布与霍尼韦尔国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者将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标方/小时的制氢站,制取的氢气用于宝武集团钢铁生产线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2021年9月,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氢能中国总部落地上海临港,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底投产使用。 车企方面,2021年6月,丰田和亿华通签约成立了“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将在北京经开区开工,投产后预期目标产能达1万台。现代汽车集团也在加速在华氢能布局,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积极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该公司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将在今年下半年竣工投入生产。 氢能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氢云链数据显示,已有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项目数量超过140个,合作的国内企业超过百家。 加快自主化步伐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一方面,外资进入有助于弥补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倒逼国内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制造的‘鲶鱼效应’,有利于加快完善国内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在基础材料,如质子交换膜、扩散层,以及一些核心尖端零部件领域的自主化程度不高。 与国外一流水平差距明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孙传旺 “引入外资虽然会挤占本土企业一定的市场与资源,但在市场总体量较小、规模化成本较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背景下,外资进入有益市场发展,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本土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等。” 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王海峰提醒道:“事实上,对于目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而言,我国的制造业优势为产业降本带来利好,成本已不再是竞争关键,核心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把产品做好,把品牌做起来。” “ 开放合作”是全球氢能产业长期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国氢能企业应主动寻求研发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宋清辉认为,氢能企业需要把握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氢能项目。此外,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氢能市场外资规模持续扩大 孙传旺表示,外资氢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堆、系统与加氢站、燃料电池等领域,但这些领域的规模化发展也需要补贴的扶持,长期享有“白名单”保护的本土企业在定向保护取消后,应加快技术突破与成本压缩,深挖核心力量获得行业认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氢能产业的成熟需要从制氢、储运、加氢站、电池应用等各个环节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在突破产业瓶颈的同时,还应从行业层面上统筹上下游环节,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孙传旺建议。 声明:本文章基于分享的目的转载,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并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
Read MoreRead More